我院组织2020级本科生赴考古工地和博物馆参观学习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的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号召,落实聊城大学第十届教代会“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精神,增强实践育人实效,进一步提升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和本科教学培养质量,5月16~23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组织2020级历史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本科生分两批前往聊城张方什遗址和东昌府区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两次参观学习的第一站都是张方什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聊城张方什遗址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考古队执行领队陈迪老师分别为两批同学讲解了该遗址的基本情况,包括遗址分布范围、堆积情况和发掘进度;原聊城市文物局孙淮生局长、原茌平县文管所周海铎所长分别为两批同学讲解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带领同学们进行地层和遗迹的辨认;鲁西文保中心的技工为同学们展示了考古队员的“百宝囊”,演示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指导部分同学进行实际操作;在该遗址实习的曲阜师范大学文博专业学生带领同学们以探方为单位逐一参观,介绍各种典型的遗迹现象,向同学们展示作为考古发掘基本工具的手铲的使用方法,并指导部分同学使用手铲来刮面。初次接触考古工地的同学们都异常兴奋,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踊跃地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跟工地上的领队、专家、技工和实习学生积极互动,气氛热烈。由于前来参观学习的同学正在进行《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通论》课程的学习,这种跟考古工地近距离的交流和观察,使得同学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站是东昌府区博物馆。由于两次参观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东昌府区博物馆非常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全体员工放弃轮休,全员到岗,而且还上报东昌府区文旅局,分管副局长亲自接待同学们。同学们两位讲解员的引导下,按照两条路线分别从北一展厅和南展厅开始参观。整个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是“东昌古城印记”,其中,北一、北二展厅紧扣这一主题,展出的均为近年来聊城古城改造过程中抢救出来的文物、古城区和东昌府区各乡镇出土的文物,包括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瓷器、钱币,以及跟运河有关的展品;北三展厅的西半部为社会藏品的展览,主体为明清瓷器,东半部为唐代至清代的古砚展,包括端砚、歙砚、红丝砚和山东地区其他材质的一些砚台;南展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主要展品为东昌府木版年画、聊城葫芦和毛笔等。在讲解员准确而又饱含感情的讲解之下,同学们被博物馆中的精美瓷器、钱币和砚台深深吸引,对于聊城在“运河时代”的繁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这两批参观学习严格按照疫情常态化校园管理要求进行组织,在保证秩序的基础上,通过实地、现场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与专业视域,增强了人文学科精神教育的实践性,是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探索。 张方什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张方什村,西临德上高速,东临侯营镇垃圾中转站。该项目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配合郑州至济南速铁路的建设,贯彻文物考古先行政策进行的考古发掘。计划发掘35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2700平方米,发掘区共布设探方27个,探沟4条。张方什遗址是以宋金时期为主的聚落遗址,整体位于岗地之上,发掘区有规划成排的房屋和大量户外灶址,根据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推测此处或有集体生活情况发生,具有特殊意义。 东昌府区博物馆位于古城区府衙街16号,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署西街聊城粮库改造建设而成,2016年10月对外开放,202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4867平方米,目前共设4个展厅,展厅面积1840平方米,藏品42893件(套),以瓷器、钱币收藏为主。基本陈列为“东昌古城印记”专题文物展。近年来,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举办了“民国样票(汇票)展”、“社会藏品明清瓷器展”、“聊城首届古砚展”和“张宪平先生国画艺术展”等临时展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通讯员 毛贵迅 姜礼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