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实习教育感悟(二)
为深度践行教育理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我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奔赴山东省东昌府区,投身支教一线。他们走进真实课堂,全程参与教学工作,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授课内容。在传授知识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复盘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全方位提升教育综合素养。对此,我院特推出“实习教育感悟”专栏,呈现我院学子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故事、实践收获。 罗倩 在张樊小学已经实习一个多月了,这段经历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的种子。 初入校园,质朴的环境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让我对实习生活充满期待,但现实的教学挑战也接踵而至,简陋的教学设施让习惯了城市教育资源的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然而,孩子们清澈眼神中对知识的渴望,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教学中,我深切领悟到因材施教的关键。每个孩子特性不同,学习节奏和兴趣各异。为了让课程生动有趣,我努力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实例。看到孩子们从迷茫到理解,我由衷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这里的孩子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梦想,他们需要更多像我一样的教育工作者,用耐心、爱心和专业知识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为此,我定会全力以赴。 陆进 作为大三历史学专业学生,怀揣对课堂的憧憬,我来到堂邑中学。“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站上讲台,望着台下的学生,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新认知。 起初,我认为教学只是知识的单向输出,但一个多月的支教改变了我,让我明白教学更是心灵的碰撞。教案设计便是最好的例证。面对思维活跃且问题多样的学生群体,我意识到教案不能拘泥于固定框架,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我将历史事件的影响设置为开放式讨论主题后,原本的“教师独角戏”逐渐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帮助学生们在思辨中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认知脉络。 批改作业也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反映知识掌握情况,更是师生思维契合度的体现。依据教学思维布置作业,我看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比单纯记忆知识更具价值。 支教让我明白,教育是双向交流。乡镇学生求知若渴,这要求教师肩负更重的使命与责任,借教学赋予学生直面未来的勇气。 李佳怡 我是来自历史学2022级5班的李佳怡,初入支教岗位时,内心满是激动与期待。踏入校园,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支教意义有了直观认知。 实习中,我深刻领悟到教师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明白教师绝非仅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挚友与引路人。这要求我课前需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反思课堂教学。面对教学里的诸多挑战,我逐渐学会耐心与坚持,努力探寻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方法。 这段经历,让我格外珍惜当下的机会,也更加坚定成为优秀教师的决心。支教之路漫漫,可我坚信,只要怀揣热爱与责任,就一定能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不负他们的期待 ,不负教师这一光荣身份。 (供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初审:宋佳珊 刘雪睿 复审:李月 终审:尤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