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甄思辰

时间:2025-07-02 09:21 点击: 【字体: 收藏

个人简介:

 

甄思辰,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2级中国史研究生,师从胡梦飞副教授,硕士阶段在《运河学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聊城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现已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

科研经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甄思辰专注于民间信仰与运河史研究。她以扎实的文献研读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方法,形成了"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的特色研究路径,并随运河学研究院团队深入运河沿岸开展实地考察。研究过程中,她注重跨学科视野的拓展,将民间信仰研究与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议题相结合,多次赴运河沿线城市调研,与地方民众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一手史料。此外,甄思辰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科研实践,在不断探索中培养了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考博经验:

关于考博,从院校选择到材料准备再到笔试面试,每个环节都考验知识储备与融会贯通能力,需尽早规划。

首先,要锚定目标院校与导师。依据硕士研究方向、成果及兴趣,参考报考条件、专业目录、博导名单和考试时间尽早确定,以便后续材料准备与应对突发情况。明确方向后,关注学术前沿动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提升学术敏感度与表达能力。

其次,材料准备中研究计划书是关键。需按报考导师专业方向选题,透彻了解所报专业及课题的学术史,确保创新性。书写时注意提纲与内容的逻辑性,避免低级错误。

最后,备考时知识储备尤为重要。多数学校材料审核通过后、面试前有笔试,多为开放性简答与论述题,考察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能力。建议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与前沿文献,梳理学科知识体系。面试围绕硕士研究与研究计划书展开,交叉学科需将硕士研究形成完整体系,并找到与报考方向的切入点。

考博之路不易,但方向清晰、准备扎实便能抵达目标。以上感悟或有疏漏,愿学弟学妹取其精华,在学术路上坚定前行,学业顺遂!

导师简介:

 

胡梦飞,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大学“光岳新秀”人才计划和聊城市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3项,厅市级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宗教》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优秀成果奖2项,聊城大学及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供稿 摄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初审:于博文 复审:于博文 终审:倪鹏 尤姗姗)


comment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