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研讨班9月2日培训日志
9月2日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管理,聊城大学和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承办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在聊城大学正式开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山东省委外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孙业宝,聊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祁学兰,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成林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任房增福主持。 本次研讨班为期近两周,共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加勒比地区14个国家的23位学员参加。 开幕式上,陈志华代表主办方向参会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谈到,多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碳市场建设双轨并进稳健前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互动,能促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期待各位学员共同探索契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绿色、低碳、包容性发展路径,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孙业宝在讲话中谈到,本次研讨班紧扣时代需求,既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的具体行动,也是山东深化国际交流、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对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研讨加深对山东、对聊城、对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的了解,为未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播下友谊的种子。 祁学兰介绍了聊城市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在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成立三年来的合作成果,承诺聊城市将以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为纽带,持续放大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农业的集成优势,为“全球南方”国家提升气候治理能力、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提供“聊城样本”、贡献“中国力量”。 白成林在讲话中表示,自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启用以来,聊城大学举全力支持其发展,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专家数据库,在国际社会取得了较好反响。作为承办方,聊城大学严格按照中国生态环境部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部署,组建强大培训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全力为学员营造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活学习环境。希望各位学员能将在此次研讨班中的所学,结合国情实际,实实在在转化为推动本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实际行动,提升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来自基里巴斯共和国的学员代表唐加雷·塔卡拉瓦(Tangare Takarawa)分享了此次参会的愿景:希望我们开展富有成效的对话,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承诺采取果断行动,携手共建一个环境可持续、经济繁荣与社会公平相辅相成的世界。共同努力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绿色的未来。 9月2日下午,研讨班举行首场学术报告。李志岭教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从理念形成、理论体系、战略意义与国际价值等方面展开系统讲解。他回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历程,重点解读了“十个坚持”和“六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中国在绿色发展与制度创新上的实践探索。李教授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学员们普遍认为,此次学习使他们对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推动本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启示。 晚上学员们参观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来自汤加、萨摩亚、基里巴斯和斐济的学员为全体学员介绍了太平洋岛国的民族文化和海洋文明。斐济学员演奏了传统乐器。(作者:李湘 赵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