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摘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教授学习发言体会

时间:2024-12-05 09:32 点击: 【字体: 收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山东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地域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赵少峰教授作为首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团队带头人应邀参会。12月4日,《大众日报》对发言内容进行了摘登,内容如下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话语传播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赵少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外部世界、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之学。区域国别学要从国家的现实与长远需求出发,科学把握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明确自身的学科使命、学科特色基础上,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为我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促进自身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区域国别学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要通过区域国别研究,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丰富的精神价值载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受当代中国的活力。区域国别研究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建构区域国别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深厚学术传承、鲜明研究特色、较强引领作用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区域国别研究骨干人才,学术话语传播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力和人才储备。具体而言,一是坚持错位发展,发挥特色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围绕主要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开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二是强化对策研究,服务大国外交。大力打造多方位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地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培育区域国别人才,造就大批“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走出去”局面,相应地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接收方。重点高校、孔子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民间文化组织、文化企业要在世界各国展开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区域国别研究要做好国际话语建构。推进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要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基础上,创新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让世界理解大变局中的中国抉择、中国担当。一是形成具有学理支撑、体系完善的表述方式、表达风格。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丰富和深化具有国际影响的标识性概念,宣传推介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国方案。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建立海外研究中心,引导国外学术团体研究中国问题,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海外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深造。三是运用人类学方法持续开展海外常驻调研。充分利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加大研究人员选派力度。四是扩大宣传交流媒介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快科研成果的外译和外文网站、期刊的建设,加快国内外学术共同体建设。

网址: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41204/Page06NU.htm


commentlink